当前位置:南京在线>社会>评论>正文

[香山评论] 莫让编制“卡走”基层能人

        2019-02-14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基层政府承担着各项政策实施落地的重担,工作任务繁重,但目前不少单位和乡镇人手紧张,需要在编制之外通过公益性岗位、人事代理、劳务派遣等方式招聘编外人员进行补充,甚至有些机构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编外人员。

基层工作繁杂与人手不足是当前基层面临的一大问题,缺人、缺能人普遍存在。基层编制供应与需求,是一对矛盾体,目前,由于基层编制比较少,大量繁杂工作需要靠人去做,因此需求往往都是大于供给。编制限额,直接导致基层可能较长一段时期都不能充实新的人员,一方面满编满员,一方面人手紧缺。为了弥补人手不足的问题,聘用编外人员理所当然成为基层机构单位的不二选择。

本来聘用编外人员参与基层工作无可厚非,但受到编制关卡的尴尬待遇,确实也引来一些争议。“编外人员”在政治、经济上的待遇都不及编制内人员,就算一些“编外人员”比“正式员工”干得更好、更努力,也享受不到正式员工的相同待遇,这种体制实际上背离了“同工同酬”“多劳多得”等用工法则。在管理上,“编外人员”总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这种客观上的身份歧视,与公平公正的现代理念相去甚远。

实际上,不合理的机制恰恰给基层机关单位的管理带来更多的麻烦。“一视同仁”“认事不认人”是管理制度的内在要求,可是因为管理对象存在不同的地位、不同的身份,所以管理制度很难得到切实的贯彻实施。比如,一些基层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需要减少财政供养人员的时候,可以随时对“编外人员”解聘,可是一部分属于编制内的正式员工还捧着“铁饭碗”,与单位“同生同死”,要将他们精简可就没有那么简单。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区别施用,既影响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容易造成他们相互间的情绪对立。同时,“编外人员”因为缺少归宿感、安全感、认同感,所以他们不能安心本职工作,给基层工作造成被动,因为“编外人员”具有很强的临时性,他们往往只注重短期效果,没有长远打算,少数人甚至不惜破坏单位的声誉干一些违规活动。

基层工作关键靠人,说到底是要靠能干事、干成事的能人。因此,需要采取切实措施,稳定有能力、有经验的编外人员,让他们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可以根据个人工作表现,参照“体制内”的标准提升编外人员待遇,或者探索稳定的工资增长机制,让他们能够安心投入日常工作。

要从根本上解决基层人手不足的问题,关键还是要对现行的人事制度改革上入手。一方面,应当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管理面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人口数量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科学确定人员编制需求总量,适当放开编制限额,进一步鲜明向基层倾斜的导向,建立常态化的动态调节机制,适时调整和优化基层人力资源分布。另一方面,应当健全统一规范的编外人员管理体制,对招聘、录用、培训、考核、退出机制等做出操作性更强、更为具体的规定;进一步强化绩效考核,对考核优秀人员加大奖励力度,形成示范引导作用;对考核不合格者直接予以淘汰,画出底线与红线,形成警醒鞭策作用。

基层工作需要能人,更需要留住能人,倘若把编制当作一个“关卡”,非得要分出一个“三六九等”,导致基层能人流失,最后基层无能人可用,这才是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