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傍水的连片田埂、绿树掩映的乡间小路、风格各异的特色民宿、络绎不绝的游人……在规划师的“绘制”下,曾经的“欠发达村”、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龙尚村蝶变为集农业种植、农趣体验、滨湖休闲、浪漫度假为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型社区,让村民的家园更美丽,让游客在浓浓的“乡愁”中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
美丽经济风生水起,江苏乡村的“气质”也焕然一新。行走其间,你会发现,城市与乡村在公共服务上的差距逐渐缩小。在农村,有现代化旅游集散中心和停车场、敞开式的村便民服务中心、设备齐全的文化礼堂。去年我省新改建道路2937公里、改造桥梁979座,新增“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市3个、示范县11个,率先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越来越多的村里人像城里人一样全面享受公共服务和生活便利,田园乡村与美好生活诗意相连。
“润物细无声”,乡村建设重塑的不仅是环境,还有农民的生活方式。过去一年,我省推动完善“户分类投放、村分拣收集、有机垃圾就地生态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截至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省级试点乡镇(街道)达151个,开展全域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乡镇总数超过300个。
人才振兴,
田间地头成致富“梦工厂”
一团绳子、一把剪刀,不一会儿,一株普普通通的植物就变成了充满艺术感的盆景……在沭阳县新河镇沙河村,李志祥一家三代人都做盆景,这几年,李志祥把盆景制作过程“搬”到短视频平台,受到很多网友追捧。一家人在线上线下卖盆景,年收入超百万元。
李志祥曾在国家盆景大赛中获评“中国盆景高级技师”,在全国首届盆景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金奖,并获批“江苏省乡土人才大师示范工作室”。李志祥在为当地盆景产业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还积极将技艺传授给当地农民,带动乡亲一起致富。
奋进中的江苏乡村,对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自2019年在全国创新设立乡土人才职称评价制度以来,我省累计评审产生4批852名像李志祥这样的“教授级”乡土人才,他们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释放乡村振兴强大动能。
夯实乡村“育才”沃土,我省各地在精准育才、精准助才上持续发力——
在宿迁,去年启动的乡土人才联村强农行动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将培养乡土人才6万人,支持宿迁乡村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宿迁共有582名乡土人才取得初、中级职称;266名乡土人才入选省“三带”名人、能手、新秀;15人获得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职称。
在扬州,“扬家匠”乡土人才“三带”创业园、宝应乱针绣文化产业园在内的7个“一县一品”“三带”创业园区,向乡土人才提供创业辅导、项目资助、融资贷款、科技支撑、直播带货等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引领带动乡土人才投身创新创业热潮。
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青年“新农人”加入乡村振兴队伍,成为我省田间地头的一抹亮丽风景。
在今年年初发布的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榜单中,我省1人获评“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标兵”,14人获评“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
获评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的泰兴市张桥镇畜牧兽医站副站长刘凯扎根基层近12年,为1300余个养殖户提供专业农技支持,被养殖户称赞为“动物保护神”。
而这批85后、90后、00后青年先锋的背后,还有一大群江苏青年投身基层“大舞台”,成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
身兼多个职务,最让今年35岁的孙飞骄傲的,还是“新农人”这个身份。毕业后回乡创业十余载,孙飞成立泰州市姜堰区河横村汉土家庭农场,率先探索稻田生态立体种养技术,直接带动姜堰区6000多亩农田开展综合种养,平均亩产值增至5000元,孙飞也因此获评第十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