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刘桂环、王夏晖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支持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在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要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那么如何加快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加快“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良性互动,让优美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笔者认为,各地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供给侧发力,深化产品供给,强化制度保障,有效拓宽价值实现路径。
一是加强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夯实生态环境资源的“存量”,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提高生态环境资源“增量”,促进优质生态产品源源不断供给、多样化供给和高附加值供给。
以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保住生态环境资源的存量。各地生态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取决于生态空间的质量和数量,生态空间的质量和数量是一个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基础。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以“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绿色标尺”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并将其作为硬约束落实到环境管控单元,要求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发展要以不突破自然资源承载能力为前提。同时建议将“三线一单”作为区域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城乡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等重要依据,统筹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布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保障和维护生态产品“原产地”。严守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保障农田粮食生产、优质环境景观等农业生态产品。严守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制,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保障城市生态产品的产地安全。
以保护修复提高生态环境资源的增量。结合《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有关要求,优先选择我国生态重要性最高、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地区,推动跨区域协调联动,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修复提升区域空气、水体、土壤、人居环境等生态产品供给质量。
二是政府和市场共同发力,高质量打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制度通道、交易通道和产业通道,统筹规划生态产品的保护与开发,盘活优质生态产品。
政府要加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创新力度。制定和发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关评价指标体系,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一套系统、规范的评价依据。加大对生态功能重要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快构建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形成规范的市场化交易制度。健全资源环境确权体系。持续深化开展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创新自然资源全民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的实现形式,适度扩大使用权的出让、转让等权能,为生态产品的市场化交易提供前提。创新生态产品开发绿色投融资机制,将生态产品开发纳入绿色金融的支持范围,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项基金,夯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保障。
市场要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也是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要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从政府为主配置生态资源转向由市场为主配置生态资源。加快要素市场的培育,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绿色生产力集聚。在深化排污权、碳排放权、碳汇、水权交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融合各类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产品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设,明确生态产品交易属性和价值功能,探索生态产品入市规则,集约精准配置公共生态产品。鼓励企业和社会参与,以环境服务许可方式购买水源涵养、生态固碳等生态产品。借助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与受益地区建立共建园区、飞地经济等区域合作形式,打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通道。
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加快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进程。充分利用气候、地理、生态优势,大力推动生态产业化。在特色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加快形成以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民族特色和乡村特色生态旅游等为一体的生态产业,显化优势特色生态资源。在全面开展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整治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农业的文化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康养等生态产品价值,因地制宜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推动单一的农产品生态功能向农业生态保护、乡村旅游体验等多功能的综合开发利用,创新推动以美丽乡村为载体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同时政府引导、市场主动作为,加大对生态友好、环境友好技术研发,全力推进产业生态化转型,真正打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产业通道。
三是健全优化生态消费市场,加大生态消费引导力度,推动生态产品消费需求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力。
推动生态产品分类经营和管理。对于以绿色生产方式提供的生态产品,直接对接市场需求,并通过政策倾斜、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其扩大再生产。对于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综合运用市场准入、行政监管等多种手段,创新完善生态资源开发经营方式,让原住民从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中受益。
加快绿色标识认证及推广。健全物质化生态产品质量认证制度,结合已有的环保、节能、节水、循环等产品,形成具有区域显著特征的绿色标识认证体系。严格落实生产者对产品质量的主体责任、认证检测机构对检测认证结果的连带责任。建立信用体系和退出机制,对严重失信者建立联合惩戒机制,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主体建立黑名单制度。加强专业技术机构能力和信息平台建设,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公开监管,强化信息公开。通过多种途径提升绿色认证动力,注重宣传,引导对绿色标识产品消费,扩大绿色认证产品的影响力和可信度。
倡导绿色采购。建立绿色采购优先机制,综合考量产品本身绿色化程度、产品产地、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确定优先采购的绿色产品名录。严格执行国家节能、环保产业政府采购清单,优先采购经统一绿色产品认证、绿色能源制造认证的产品。建立完善的采购交易平台及交易机制,规范采购流程、竞价机制和采购标准,不断加强对政府采购行为的监督和约束,完善政府采购供应商诚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