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设施升级更宜居
“改造完后美观又大方。”说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67岁的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颐生村村民陆善兵十分感慨。他家路旁的小水沟,原先无人维护,沟渠旁的泥土塌陷,沟里长满杂草,现在两边种上了芦苇等绿植,河水清澈,倒映出村里面貌一新的白墙黑瓦。“以前这就是个水塘,现在夏天还能看到荷花。”他指着离家不远的池塘说,每天早上5点起床后,便能看到村里的保洁员在打扫街道,打捞河里漂浮的垃圾。
陆善兵家后院的小屋也刷上了白漆,厕所间里是新安装的抽水马桶。“在海门、启东一带,农村的旱厕一般和羊棚、鸡棚等修建在一起,又叫做‘三棚’。”海门区人居办相关负责人张李兵介绍,这些小屋外观比较简陋,且建筑本身不牢固,今年海门区印发《南通市海门区农村“三棚”整治试点工作意见》,维修、美化、重建或拆除8个村累计5000多户6000多个“三棚”。
在修建院门时,还发生过一个小插曲。“原先改造规划设计门宽是2.3米,一般私家车宽1.8米,要是这么建,车子很难拐弯停进院子。”陆善兵说,村里很多人家都有私家车,修建院门和篱笆是为了防止车被村里玩耍的小孩刮花,后来在村民们的提议下,门宽改成了3米。
“根据可回收垃圾量,可以积分兑换小礼品,我换到过洗洁精、毛巾。”50岁的海门区常乐镇中南村村民赵佩说,村里刚开始推行分类时,自己也分不太清楚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但保洁人员会反复提醒,慢慢都知道了,比如塑料瓶是可回收垃圾,池是有害垃圾,要分开投放。
今年以来,海门区共集中转运农村生活垃圾18.72万余吨,全区城乡生活垃圾集中收运村占比100%,无害化处理率100%。“过去村里用水泥修建露天垃圾投放池,平时有异味、下雨天有污水,影响周边居民生活,现在全都改换成了带盖、密闭的垃圾桶,每6-8户就有一处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海门区城管局环卫科科员石华东说,区政府还投入800余万元,于2020年和2021年,分两批对6座农村生活垃圾中转站的设施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更新25吨垃圾转运车5辆、可卸式垃圾转运箱体8个,提升转运效率。
在乡村公共空间改造方面,海门区常乐镇官公河村的九龙岛文化湿地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馆”和“文化大礼堂”。“农耕文化馆内摆放着从村民家里收集到的各式农业生产工具、旧家具等。文化大礼堂由废旧集市改造而来,有大屏幕、音响等设备,租用一次舞台是5000元,比市区里3万-4万元一次便宜多了,使用桌椅每套100元。”村委会副主任张琰说,文化大礼堂的场地预约已经排到明年5月,可以办婚礼、庆祝孩子满月或周岁等,平时村里的文艺演出、党政活动也都在这里举行。在礼堂内的墙上还看到了《红白事办理流程及标准》,“红事办理标准”一项中提议,婚宴不超过10桌,每桌按10人计不超过380元(包括菜、烟、酒),亲戚朋友随礼不超过200元。
铜山:各具风情引客来
东南望紫薇,西南倚湖水。沐国学遗风,伴造化奇石。徐州市铜山区伊庄镇倪园村位于悬水湖畔,因奇石众多,当地村民就地取之建房,久而久之形成石墙石院石阶石巷的独特山村风貌。多年前,偏僻贫瘠是村子标签,几年前当地开始进行环境整治,面貌焕然一新。
12月7日上午,来到倪园村的川上香油坊,店主尹龙正在操作间查看香油酿造。“香油全是自家酿造,好多游客买了带回家。”尹龙拿起一瓶香油说,随着村里环境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好。“门口一年前还是狭窄的土路,现在拓宽变成水泥路,家里的旱厕也改了抽水马桶。很多人在村里就能挣到钱。我这个小门店一年纯利润也有十几万元,还上过央视哩!”
“我们统一规划整修道路,为263户村民免费将旱厕改水厕,建设污水管网。接着摸排整体情况,收回空闲房屋统一招商。村居外观上修旧如旧,保留石墙石院石板路的苏北传统民居特色。再依托附近的悬水湖和正在建设的徐州园博园,计划发展乡村旅游。”倪园村团委书记苏李介绍,如今村里有了民宿、农家乐、瓷园、书画展示,今年已经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正在积极申报省级特色田园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