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课题组
编者按: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应急响应方式纷纷出现,积极助力疫情防控,成为此次疫情应对中的亮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技术应用的经济与社会影响”课题组系统调查了自疫情暴发以来,各类科技平台企业发挥“科技支撑”力量的案例与数据,共汇总33家企业125个应用场景,对这些科技应用的方式和效果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数字技术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智治”效能提出了对策建议。
红外血管成像产品帮助医护人员给患者打针输液。新华社发
在隔离医院,一个个智能机器人时而像护士一样为病人送去药品和餐盒,时而像分诊医生一样耐心回答患者的询问,时而像勇士一样冲向最危险的角落消毒清扫;在防疫中心实验室,AI算法参与病毒的空间结构预测,能将分析时长从55分钟缩短至27秒;在机场、车站、高速路口,一台台智能测温机器人能够在几秒钟之内获取通过行人的体表温度……战“疫”期间,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产品犹如人类的战友,争分夺秒地与异常凶猛的新冠病毒赛跑。
众多科技平台企业积极响应,结合自身的业务领域创新科技战疫的场景,在发挥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也促进了科技升级、产业转型和供给侧的数字化改革,展现了“智能+政务”的巨大潜能。放眼全球,数字技术如此大规模地运用于疫情防控,在世界范围内尚属首次,此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科技战“疫”吹响了数字技术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深度融合的号角。
1.有力支撑:数字技术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中的角色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一系列重大的问题扑面而来,其中尤为紧迫的三个问题是:如何能够最有效地治疗已经感染的人群?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控制疫情的传播?如何在严格防控疫情的同时逐步有序恢复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
无人驾驶消毒机器人应用于疫情防控一线。解豪摄/光明图片
针对这三个问题,数字技术发挥了有力的支撑作用,总体表现在疫情防控的前、中、后三个环节。在前端,数字技术助力解决有效治疗感染人群的问题,即进入医疗和科研攻关一线,助力病毒溯源、减轻医护压力、寻找疫情原因、控制风险存量。在中端,数字技术助力解决最大限度防控疫情传播的问题,即针对疫情传播过程,运用数据信息优势,助力控制风险增量。包括:信息采集,对疫情扩散的动态把握;信息上报,对传统上报方式的人力节约;信息公开,对疫情蔓延的实时监测分析。在后端,数字技术助力解决恢复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问题,即关注经济社会大局的稳定,通过高效的资源调配、供应链条、时间管理,助力生产生活物资顺利进入疫情灾区,助力恢复和维持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
数字技术之所以能发挥支撑作用,离不开数字技术本身的特征。一是信息汇集。大数据为疫情的监测、分析,以及信息的公开发布提供了基础,有利于政府的治理决策和社会的秩序稳定。二是算力算法。人工智能拥有强大的算法,在大数据的支撑之下,具有较高的计算能力,能够提升病毒基因测序等多个科研攻关环节的效率。三是非接触性。互联网科技平台使得大量的经济社会运行可以通过“非接触”的远程场景得以实现,从而有助于降低疫情的大范围传播。
当然,重视科技的力量不等于夸大科技的力量。第一,防控疫情需要多种资源和力量的整合,数字技术虽然发挥了作用,但不是全部,而只是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第二,数字技术是一种新的力量,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应用的很多方面只是首次尝试,还存在不足之处,未来还可以持续创新升级。第三,技术应用嵌入在社会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既是数字技术发挥作用的结构性情境,也是未来做出更大贡献的起点。
2.多点创新:数字技术参与疫情防控全流程
当前,众多的科技平台企业,密切追踪疫情的发展态势,应急开发和投入应用了许多数字技术产品,涉及疫情防控的全流程和各场景。数字技术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总结归类起来,可将数字技术在此次突发紧急公共卫生事件下的“智治”效能,概括为助力一线医护、社会治理、复工复产和民生保障四个主要方面。
居民在“杭州健康码”海报上扫码申领个人二维码。新华社发
——为一线医护助力。一是病毒溯源。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研究病毒的来源和攻克方法迫在眉睫。不少科技平台企业第一时间免费为医疗防疫科研机构开放AI算力,节省了病毒基因测序的时间。例如,1月30日,百度宣布向各基因检测机构、防疫中心以及全世界科学研究中心免费开放线性时间算法LinearFold和世界上最快的RNA结构预测网站,以提升新型冠状病毒RNA空间结构预测速度,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智能支撑。二是诊断辅助。面对疫情的大面积出现,如何提高医院的诊断效率是关键问题。不少科技平台企业迅速响应,为医疗机构提供智能化的医疗影像分析技术。例如,2月15日,阿里达摩院联合阿里云针对新冠肺炎临床诊断研发了全新的AI诊断技术,这套技术可以在20秒内对新冠肺炎疑似案例CT影像做出准确的判读,分析结果准确率达96%,从而很大程度上节约了病情诊断时间,提高了抗疫一线的工作效率。三是工作替代。由于新冠肺炎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因此最大限度降低医院内部的感染风险,对保护医护人员、夺取抗疫胜利至关重要。大量科技企业推出适合于医院场景的智能机器人,用以替代医护人员的部分高风险工作。例如,猎豹移动在春节期间推出了“机器人医疗系统疫情防控解决方案”,已经为武汉火神山医院、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北京海淀医院等捐赠多台机器人,旨在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减少其交叉感染的可能性,提升筛查、问诊和治疗的效率。
——为社会治理助力。一是疫情监测。疫情出现之后的发展态势及其防控方式,一直牵动着无数人的心。科技平台企业利用大数据优势,开发了多款疫情监测的技术产品。例如,1月21日,百度App首页紧急上线“抗击肺炎”频道,同时在搜索端上线肺炎专题聚合页,为网民提供疫情相关的最新进展等内容,以及疫情地图、滚动直播、公益捐赠等服务。1月29日,搜狗上线“患者同程查询”,通过实时爬取海量数据,汇集多种官方寻人数据,统计各类公共交通工具的确诊患者信息,用户通过时间和班次即可查询同程是否有确诊患者。2月6日,百度地图宣布上线“新冠病例曾活动场所”功能,有效帮助用户远离病毒传播区域,降低被传染的概率。二是防护指引。疫情蔓延之下,公众迫切需要权威的防护信息和知识,科技平台企业推出助力居民科学防护的专题指引。例如,1月23日,腾讯在广州上线发热门诊地图,用户可通过手机导航,前往距离最近的发热门诊。1月29日,百度联合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出《新型肺炎防护自查手册》,提供一站式的权威疫情防护知识。三是舆论导向。为避免疫情期间的谣言流传与社会恐慌,不少科技平台企业助力正面的舆论导向。例如,腾讯新闻“较真”平台上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实时辟谣”专题,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用户可通过微信搜一搜等多种方式搜索“肺炎辟谣”,该专题上线后已经为平台用户提供了数亿次的辟谣服务。
——为复工复产助力。一是智能测温。随着复工复产的时间临近,如何识别人口流动中的感染风险尤为重要。以猎豹移动为代表的科技企业纷纷研发出AI智能测温机器人或智能人体测温仪,这些智能设备通过红外热成像测温等技术替代人工手持体温枪,能在极短时间内准确进行“非接触式”体温测量,如遇超过设定体温阈值的情况就会报警,从而达到筛查疑似高热人员的效果。智能测温技术大大缓解了交通枢纽、医院、企业等人口密集场景的体温筛查压力,降低了交叉感染风险。二是健康评估。复工复产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对民众健康状况的评估问题。2月9日,阿里率先在杭州余杭区推出健康码,之后迅速推广。健康码以真实数据为基础,由人们自行上网申报,经后台审核后,即可生成专属个人的二维码(分为绿码、黄码和红码),作为在本地区出入通行的电子凭证。健康码本质上是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健康信息采集和评估技术,人们的健康信息通过扫码就可实时汇总到信息管理端进行分类管理,降低了疫情传染的可能性。三是远程办公。虽然疫情尚未结束,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需要正常开展。众多科技企业提供的钉钉、企业微信、飞书、Welink、百度Hi、用友云等产品,使得远程办公、在线教学、云上医院等普及起来。1月27日,字节跳动旗下飞书办公套件宣布1月28日至5月1日期间,向所有用户免费提供远程办公及视频会议服务。2月初,用友云与合作伙伴一起打造远程办公融合产品,提供“全套”的在线办公服务,助力疫情防控。
——为民生保障助力。一是物流配送。疫情期间,民众的日常生活如何维持?灾区所需的物资如何得到保障?这都需要高效安全的物流配送体系。例如,1月26日,美团率先在武汉试点推出“无接触配送”服务,改变传统的“接触式”送餐模式,并陆续在武汉、北京等地推出无人送货车、智能取餐柜等创新产品,降低配送接触带来的传染风险。2月5日,蚂蚁区块链和CityDo集团开发的防疫物资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在支付宝上线,用区块链技术助力一线解决物资供给信息的同步和可信问题。2月12日,京东与湖北省政府合作,正式承接其应急物资供应链管理平台,为湖北各地紧缺医疗物资的精准测算、科学调度和合理分配提供支持。二是无人消杀。如何做好城乡社区的消毒杀菌,是不能忽视的抗疫工作。很多科技企业推出了无人机消杀服务。通过专业飞手远程操作无人机空中喷洒消毒液,既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也极大地提高了消毒杀菌的空间范围、工作效率和安全系数。2月4日,DJI大疆农业发布“疆军战疫”行动,为安全防疫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安全出行。为了保障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和社区居民的出行安全,科技平台企业创新服务模式。例如,百度地图上线“肺炎疫情期出行管控消息速报”,让网民了解驾车出行、公共出行等场景的实时信息。四是在线就医。为了降低居民就医的感染风险,科技企业搭建了在线问诊、云上医院等多种服务平台。例如,腾讯推出医院查询、在线问诊等功能,设立免费义诊专区,用户通过搜索就可进入相应医院进行在线问诊、免费咨询。
3.未来已来:数字技术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数字技术对于个体数据的采集和应用,有助于政府部门快速作出决策判断,但也给公众带来了隐私保护和权利边界等方面的忧虑。其实,技术应用的风险隐患一直存在,关键是政府、市场和社会需要在不断互动中探寻出引领科技向善的规则体系。
江苏南通5G+热成像测温系统助力疫情防控,该系统结合生物识别、热成像测温等技术手段,可实现快速的体温筛查,对异常体温进行预警。许丛军摄/光明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一文中指出,“既要立足当前,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更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因此,疫情结束之后,数字技术如何更为全面、深入和妥善地融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卫健委等部门应系统规划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科技支撑板块。后疫情时代,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应邀请传染病学、公共卫生、数字技术、应急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系统规划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的科技支撑板块,特别是研究规划数字技术在公共卫生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防控中的作用空间,研究规划数字技术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病毒溯源、临床治疗、疫情监测、舆情应对、资源调配等各方面的作用和路径。地方政府在“十四五”规划中,也有必要重视科技支撑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作用空间和路径问题。
——工信部等部门应加速推进数字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深度应用的产业布局。后疫情时代,工信部等部门需加快5G网络、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尤其是加快推动数字技术与医疗卫生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加大对智能医疗系统、各类技术产品和应用场景开发的政策支持力度,全面构建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智能化基础支撑体系。同时,工信部等部门还需要提前布局研究数字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应用规则问题,既发挥数字技术的作用,也防控风险隐患。
——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要持续鼓励和支持数字技术、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面对此次突发疫情,不少数字技术是在紧急状态中首次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发挥作用。由此可见,数字技术、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交叉领域,尚缺乏专业化的研究工作和人才队伍。这个交叉领域的现状是:懂得数字技术的人才,不熟悉公共卫生和应急管理;而熟悉医疗卫生的人才,对于数字技术往往知之甚少;知晓应急管理知识的人才,对数字技术和公共卫生的融合又缺乏关注。因此需要政府持续引导和支持,鼓励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
——科技平台企业需总结此次疫情防控中的数字技术应用方向,全面挖掘数字技术在公共卫生和应急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场景,不断开发优质的技术产品。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都还只是科技平台企业基于自身领域和特点的应急尝试。科技平台企业需要进一步引进跨学科人才,加强与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针对此次疫情应用中出现的不足,不断地调整完善和创新迭代,更好发挥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支撑作用。
——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应系统梳理医疗卫生各个细分领域中数字技术的应用空间,更加积极主动地拥抱数字技术,实现技术环节和管理制度的转型升级。面对突发疫情,出现医护人力不足、医疗物资的调配效率不高、科研攻关的速度受限等问题,而数字技术的融入有助于这些问题的缓解。未来医学院校、医疗机构应与数字技术精准对接,大力引进和培养跨学科实用性人才,改进管理制度,拓展医学研究、医院管理与医疗技术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课题组成员:向静林、吕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