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工作人员赵美娜是其中一员,她尝试利用网络向全世界的人们讲述历史真相,寻求和平路径。“传播和平理念并无国界,构建和平环境亦需久久为功。”
黑白光影下,不停响起的是祭忆的声音。
对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群体来说,每年此时,百感交集。往事并不如烟。
“我已经老了,但是只要我能动,就一定要站出来讲这段历史。”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说。
图为1927年出生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葛道荣。(资料照片) 中新社 泱波 摄1927年出生的葛道荣如今年逾九旬,膝下子孙满堂。10岁时,他的叔父、两个舅父共三口人被日军残忍杀害。他的右腿被日本兵用刺刀刺伤,留下了永久伤疤。
葛道荣说,自己没什么财产留给子孙,但记忆这份“传家宝”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老人身体力行,坚持参加各种证言活动,把这份带着痛楚的家族记忆讲述给更多人听。
图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资料照片) 中新社 泱波 摄据统计,截至目前,在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的在世幸存者仅剩下61人。随着幸存者凋零,幸存者的后人正在成为传播记忆的主要力量。
今年1月28日,幸存者杨翠英离开人世。杨翠英的女儿杨怀清告诉中新社,母亲离世的前一个月,已经把有关资料都郑重地交给了家里的后辈。“我知道,这是一份重托。现在的孩子们要如何记住这段历史?把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和平的呼唤都告诉现在的孩子们,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图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人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参加家祭活动。(资料照片) 中新社 泱波 摄对于幸存者及其后代来说,每年此时,是祭,更是忆;是家祭,也是国家公祭。
在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这段家国交织的记忆再被拾起,反复诵念:昭昭前事,更为惕惕后人;鉴往知来,方能共祈和平。
南京大屠杀84周年:黑白光影中的祭忆
南京中小学开展原创公益话剧《燕矶曦照》巡
太湖湾信息园开园 无锡经开区再添科创新载
徐州警方破获一起侵犯网络游戏著作权案
南京市汉江路小学举行安全避震逃生演练
常州新北区:“1+C”综合治理“执行难”
2021(第九届)江苏互联网大会开幕在即
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坚决拥护党中央的
昆山周庄镇“三整合”改革实现审批服
南京栖霞区打造街巷微景观工程 全面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首届校园马拉松
南京晓庄学院志愿者走进残疾人之家开
昆山淀山湖镇:网格联巡架起为民服务
常州电诈犯罪多年上升势头今年首次出
常州钟楼区五星街道启动“无诈校园”
无锡空港经开区做好“水文章” 畅通
沛县各学校举行升国旗、降半旗仪式祭
由"繁杂办"到"智能办" 盐城人社
扬州经开区“我为群众办实事”:推进
创新创精 盐城交警开展“全国交通安
新时代教师发展学术论坛在常州举行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四期开工 总投资
南京医科大学与白俄罗斯国立医科大学
扬州运河文创节:以文创之力助力“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