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月8日)是第14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5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年的主题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海洋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江苏临海拥江,拥有954公里海岸线。2021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突破9000亿元,随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获国务院批复,江苏的沿海发展迎来新机遇。
开展“增殖放流”增加渔业资源 推动产业发展
6月8日上午,连云港港口在赣榆柘汪开展生态补偿“增殖放流”活动。自6月4日以来,连云港港口已累计放流中国对虾8000万尾,本次放流中国对虾1.2亿尾。
在南通通州湾海事码头,也举行了一场放鱼活动,小鱼小虾们欢快跳跃着,沿着滑道游向海里。
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虎介绍:“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一方面可以增加渔业资源的资源量;另一方面对渔业的增产,渔民增收以及渔业产业的发展起到一个良好作用。”
加快产业基地建设 探索绿色发展之路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空间。近年来,江苏在坚持陆海统筹、突出沿海发展的同时,坚持探索海洋经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在盐城,当地正着力建设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示范大基地,着力塑造“生态百里”滨海特色风貌,加快推进绿色精品钢产业基地、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全力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
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是国内在建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在项目建设现场,码头主体部分已经全部完成,工作人员正在对管道进行测试调整。
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码头项目部副经理汪文洋介绍:“码头项目部根据总体生产安排倒排工期,采取以日保周,以周保旬,以旬保月的方式精心策划、周密部署、多措并举、科学组织现场施工。优化创新各种施工工艺,顺利完成了码头工程的主体建设任务,目前正在进行工程的交工验收。”
在盐城北部的连云港,世界一流的万亿级石化产业基地正在崛起。作为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盛虹、卫星、中化等高端化工产业项目均在此落户。其中,连云港石化基地“十四五”开局之年投产的最大工业项目,卫星化学连云港石化年产320万吨每年的烯烃综合利用项目正处于设备安装的高峰期,即将建成投产。
连云港石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晓东告诉,目前投产了125万吨轻烃做原料的乙烯,下游配套是两套90万吨环氧乙烷乙二醇和40万吨聚乙烯,流程完全以轻烃为原料,全部达产以后产值接近300亿。
发展海洋产业 推动沿海区域高质量发展
江苏唯一的滨江临海城市南通在做好生态“留白”的同时,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产业。
在海门港新区,总投资10亿元的通光高端海洋装备能源系统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之中,该项目将引进世界先进的全自动生产流水线,建成后可年产660公里的高中压海底光缆,为我国海上风等产业走向“深蓝”提供支撑。
江苏通光海洋光科技有限公司总工徐军介绍:“这个项目主要为深远海的海上风项目提供超高压、特高压的海底缆以及大长度的海底缆。”
以国家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城市建设为原点,接下来,南通还将继续统筹推进江海联动和港产城融合发展,打造千万标箱东方大港和万亿级绿色高端临港产业基地,建成高能级、强竞争力、极富潜力的现代化湾区。
“蓝色引擎”释放巨大能量,2021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突破9000亿元。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吕永刚认为,自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江苏沿海发展取得不少成绩,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江苏的新动能。
“特别是沿海开发之后,整个江苏沿海地区形成了一些比较强的这种战略板块,比如说连云港的徐圩新区、盐城的黄海新区、南通的大通州湾,这种产业的承载能力已经比较强。包括港口功能、产业链的基础跟配套能力,吸引这种高端要素的能力也是在增强。以往长期以来认为的,苏北地区是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一个经济洼地,这种格局正在被打破,现在已经逐渐成为江苏一个重要的增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