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产生的占补平衡等相关收益,可进一步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副处长王景成介绍,2021年全省核定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1.5万亩,预计可实现收入15.9亿元,其中9.4亿元将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此外,江苏还在积极引进社会投融资,鼓励和引导受益农户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数据显示,全省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引入社会资金3.01亿元。
先建后补,
让农民尽早受益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农民群众尽早受益,近年来,江苏创新管理方式,积极推行“先建后补”试点,进一步促进土地合理流转,成片规划、成片发展,打造示范区。
“在资金使用方式上,我们提出允许地方采用‘先建后补’方式,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曹洁介绍,自2020年以来,我省已在苏州、南通、泰兴等地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先建后补”试点,市县提前组织编制项目初步设计,市级评审立项后即可组织实施工程建设,当前,“先建后补”项目已纳入全省年度项目实施计划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项目、资金管理有关规定。
苏州河湖密布、水网密集,呈现水田相依、田水相隔状态,农田连片规模小、零碎化程度高,因此,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成本高。苏州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小玫介绍,基于这种现状,苏州统筹市、县(区)、镇各级财力,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实现共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保障模式——太仓市沙溪镇泰西村6000亩中央财政补助高标准农田项目,结合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增加县级投入1400余万元用于土地平整、道路黑色化等工程,种田大户称赞“穿着皮鞋就能下田”;吴江区横扇街道1600亩中央财政补助高标准农田项目“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利用自筹资金将东西两个片区之间的高岗地削平连通,增加水稻种植面积44.55亩,并建设了农桥和硬化道路,实现稻田美颜、农机易行、村民方便的多赢格局。
推行“先建后补”试点,南通有效化解了农时与建设的矛盾。“过去,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一般在三四月份批复,六七月份完成招标,在水稻种植期往往无法施工,导致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支出进度慢,项目效益发挥迟。”南通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曹金海表示,去年下半年起,当地积极推行“先建后补”的建设模式,实现了早立项、早审批、早开工,所有工作均可提前半年开展。当前,全市45个共40.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均已开工,截至5月20日,全市项目建设进度达到40%以上,预计10月底主体工程全面完成,实现当年项目当年建成,当年发挥效益。( 王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