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章立制,用心用情解决“急难愁盼”
融合推进“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全省各地各部门积极将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制度形式固化下来、坚持下去,推动实践活动常态长效。
石榴新村位于有着“中华第一商圈”之称的南京新街口,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这里功能配套严重不足。党史学习教育中,南京市把危房治理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发力点,石榴新村仅用45天就实现97%的签约率。南京市将85幢危险房屋列入治理目标任务,已完成70幢治理任务,完成率达82%,直接受益群众有5000余户。
打造工作闭环,确保实事办实,南京创新常态化机制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通过有计划分步骤开展走访调研、领办督办、媒体监督、动态管理,形成“基层群众出题目、党员干部做答卷、办理过程群众监督、结果成效群众评判”的工作格局。
围绕怎么办实事,建立健全“知民情、察民意”工作机制,全省各地各部门综合运用实地走访、集体座谈、民意调查、网络征求意见、信访渠道和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手段,排查梳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徐州市贾汪区用活“十必联”机制学党史办实事,以人民群众所需所盼为重心,坚持谁家有喜事、丧事、难事、急事、病事必组织志愿者上门联系,谁家有矛盾纠纷、信访事项、当兵入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必组织志愿者上门联系的“十必联”工作法,把学党史与办实事结合起来。
“我刚刚反映了28号小区树木遮挡采光的问题,街道就安排了树木修剪,真没想到这么快!”居民刘阿姨高兴地说。苏州市姑苏区创新建立“社情民意联系日”工作制度,将每月第二个星期日定为“社情民意联系日”,最大限度为群众排忧解难,提升百姓幸福感。
一项项硬招实招,全面彰显民生温度。省教育厅全面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按照每周开展5天、每天至少提供2小时的标准,全面推进课后服务“5+2”模式。省医保局组织建设全省“15分钟医保服务圈”,倾力打通医保经办“最后一公里”。省乡村振兴局联合省供销合作总社建成的江苏省乡村振兴消费帮促体验中心和线上“鲜丰汇”帮促采购平台,让经济薄弱地区农特产品与城市之间有了“直通车”。
实事办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江苏积极探索实事项目效果评估制度,除了省级层面制定出台“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评估办法,各地也探索建立民生实事项目评估机制,确保需求由群众提出、过程由群众监督、成效由群众评价。无锡采取“四六加”评估工作法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把“阅卷权”交给群众,有效提升“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质效。
此外,江苏还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组织党员、干部与弱势群体、重点人群进行结对帮扶,通过实践活动建强组织、锻炼党员、凝聚群众。
以学促行,“红色基因”激荡“发展基因”
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提炼形成规律性认识,才能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整体提升。一年来,全省各地各部门探索制订党史学习教育相关制度机制,以制度促常态长效,持续引导全省党员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努力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让“红色基因”真正变成可持续的“发展基因”,全省各地各部门统筹研究力量,积极开展革命史料的抢救、征集和研究工作,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蕴藏的思想内涵。着力筑牢文物保护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制定完善各地红色资源保护名录,稳步推进红色资源保护立法,用法律武器为红色资源“保驾护航”。扬州专门制定红色教育基地保护、提升与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召开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题会议,有效推进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徐州统筹推进140处红色遗址的保护利用,改造提升淮海战役纪念馆、“八号门事件”旧址等14处重要遗址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