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科技镇长团、产业教授、科技副总三支队伍“金字招牌”——
激活“人才引擎”,推进产才深度融合
7月27日,省委人才办召开科技镇长团、产业教授、科技副总队伍建设暨深化产才融合发展视话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及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谋划部署科技镇长团、产业教授、科技副总三支队伍建设,推进产才融合深度发展,为“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破解难题,
建好建强“三支队伍”
目前,我省产业总体上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高新技术企业“多而不强”,面临诸多“卡脖子”技术难题,直接影响产业链稳定和技术创新。破解这些难题,迫切需要三支队伍更好发挥自身优势,切实为科技自立自强、产业自主可控注入强劲动力。
扬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焦庆标说,扬州将坚持把科技镇长团、产业教授、科技副总三支队伍作为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人才强市战略的生力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融合”,企业、高校、地方“三方协同”,切实增强建好三支队伍、深化产才融合的责任感使命感。
“地方需要什么,我们就要做什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登记注册局注册指导处处长王丹作为科技镇长团团长,来到常州市新北区后,带领团员将助力生物医药和先进碳材料两条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作为重点,聚焦“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地方、企业和高校院所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两年间,先后邀请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中央部委和专业机构的80多位顶尖专家调研指导,协助企业申报省级以上项目23个、授权发明专利97个;促成产学研合作53项、金额2.87亿元,提供融资支持5.2亿元;推动筹建国家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促成常州国家高新区与省医疗器械检验所共建全省首家医疗器械创新产品服务站,有力保障美敦力康辉常州科技园项目签约落户。
聚焦重点,
探路“产”“才”精准嫁接
此次会议指出,要聚焦攻关“卡脖子”技术、全产业链创新、服务领军型企业、畅通人才资源循环等工作重点,在“产”“才”嫁接上探索更多有效路径。
西安交通大学累计向江苏选派各类教师干部共计116人次,覆盖全省13个设区市。去年以来,双方签署横向技术合同247项,总经费达1.76亿元。“我们将进一步巩固深化与江苏各地、各企业的合作,联合开展科研攻关、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合作,以建好西交利物浦大学、西安交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苏州)为契机,打造更多‘科学家+工程师’联合团队,联合培养国家急需的创新人才,加快破解更多‘卡脖子’问题,进一步推动产才融合、产教融合。”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说。
实现“产”和“才”精准嫁接,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扬州在全省首创科技镇长团+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团室共建”机制,两年遴选66名团员结对88家劳模创新工作室,联合完成科技创新项目300项,推动转化科技成果50项。“我们连续4年跨地域、跨任期组建28个产才对接专家组,打造7个产业(专业)方向、416名团员联合作战的‘集团军’,让产才对接更匹配、成果转化更精准。”焦庆标说。
来自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的陈俊松教授,今年成功入选江苏省科技副总,在沛县的邀请下,即将担任省第十五批科技镇长团团员。“新能源产业是沛县三大主导产业之一,不仅拥有全产业链条的光伏产业,还在大力发展氢能和新能源池产业,与我的研究方向比较契合。”陈俊松十分期待,能够结合自身专业和子科技大学的学科优势,助力沛县新能源产业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瓶颈。
凝聚合力,
点亮创新“满天星”
产才融合越向纵深推进,越需要人才资源的协同整合。因此,要进一步打通三支队伍壁垒,坚持力量整合、资源整合、工作整合,以人才资源“一把火”,点亮全省创新“满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