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暑期成“遛娃胜地”,如何让孩子玩好又学好?
盛夏时节,南京的气温屡屡创下新高,与天气同样火爆的当属博物馆里居高不下的人气。“双减”政策落地后的第二个暑假,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之下,江苏各大博物馆成为了家长心目中的“遛娃胜地”,越来越多的家长带领孩子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文化的浩瀚精深。
如何将博物馆文物资源转化为孩子感兴趣的知识,让孩子们真正喜欢看,并且看得懂,值得博物馆人和家长们共同思考和探索。
暑假来了,博物馆成了“遛娃胜地”
上个周末,南京市民张晓辉带着9岁的儿子来到了南京城墙博物馆,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盛世聚首——圆明园兽首特展”,为了这次“亲子”游,张晓辉提前一周在官方公众号里抢票,“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兽首第一次来到南京,周末的门票一直很抢手。想要预约成功,还真得拼手速。”张晓辉感慨道。除了兽首展,展厅里陈设的700块城墙砖也颇为震撼,凝视着城砖上一列列铭文,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父子俩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自2021年12月28日试运营开放以来,这座国内规模最大的城墙专题博物馆,便成为了南京市民的热衷打卡地,暑期更是迎来了众多的学生人流。馆内的工作人员告诉,暑假里大多是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观,每天限量放出两千多张参观票总是“爆满”,而周末的时候更是“一票难求”。
人气爆棚的不仅仅是南京城墙博物馆。暑期到来,江苏的多家博物馆,几乎都是人流入织,其中尤以家长带着孩子居多。南京科举博物馆平日客流约有一千人,周末达到了两三千人。位于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平日日均客流约八九千人次,周末更是达到一万二人次。
家长们为什么热衷带孩子逛博物馆?业内人士分析,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家长们对传统学科教育外的需求突然加大,因此,很多家长把孩子带进博物馆,期望孩子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组数据侧面印证了这一点,文化和旅游部于今年7月1日发布的《2021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各类文物机构接待未成年人19911.55万人次,增长46.8%,占参观总人数的23.5%。
创新模式,博物馆正在“拥抱”青少年
面对暑期汹涌而至的小观众,多家博物馆正在打破传统方式,通过富有创意、各具特色的课程活动拉近和孩子间的距离,让小观众收获了丰富多样的参观体验。
晋侯温鼎、晋侯僰马壶、夔龙纹编钟……在南博展厅,231件精品文物串起了波澜壮阔的600年晋国伟业。自从两年前了观看了《国家宝藏》,南京致远小学六年级学生程智峤便对博物馆里的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程智峤的父母本想在这个暑期里给他报名南京博物院组织的古代人文历史夏令营课程,但遗憾的是,夏令营所有名额已经被“秒光”了。
南京博物院社会服务部工作人员介绍说,针对晋国展的主题文物及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南博根据不同年龄层的观众群体设计了不同主题的系列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晋国展厅当中很多文物都跟当时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相关,比如曲沃代翼、文侯勤王,结合这些成语故事,我们会给小朋友做一些与成语故事相关的演绎类教育活动。而年龄稍大一点的青少年,我们则会讲解文物中的晋国史。”除了“晋国”特展外,南京博物院在这个暑期更新了一波全新的展览:浮生半日闲——乾隆的生活雅趣、回眸——南京博物院藏近现代书法特展、傅抱石与国立中央大学绘画群体特展、复苏——陈之佛与近现代江苏工笔花鸟画都将陆续亮相。
在字模上刷上一层墨,盖上宣纸,再用鬃刷轻轻敲打,让油墨充分吸附在纸上。来自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的学生们在科举博物馆体验了活字印刷后,满脸都是兴奋之情,“以前我只在书里看过活字印刷,今天第一次动手做,原来古人的发明这么有趣。”中国科举博物馆副馆长吴怡表示,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小观众,博物馆内开设了丰富多样的体验活动,“每年假期,我们还会开展‘小状元会讲解’培训班,通过培训,孩子们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巧和形态礼仪,也成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