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晚上8点,河南鹤壁市山城区鹤煤总医院急诊室报出猛料,一个13岁女孩疑因学习成绩差被亲妈打死,送到医院前就没了呼吸。14日上午10点,鹤壁贴吧和微博等流出一组女孩被抢救时的图片。警方表示女孩妈妈已被刑拘,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取证中。(11月17日大河报)
又一名花季少女因“棍棒教育”离世,消息传出,令人痛心疾首。近年来,类似事情不断发生,不断引发舆论热潮。然而热潮过后,体罚仍然不断,悲剧接二连三,究竟什么时候国人能够从彻底悔悟中吸取教训,仍然是个未知数。
为何国人爱体罚孩子?说到底是传统观念在作怪。在中国很多家庭里,依然存在着“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不良思想,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想打就打,打了可让孩子更有约束力、更守规矩。不少家长认为,打孩子的目的是教育孩子,让孩子长记性。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轻微对孩子施加暴力似乎不是什么严重的事。大概正是因为这种观念泛滥,家庭暴力才会常常被教育的名义所掩盖,“虎妈狼爸”才会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
然而,“棍棒教育”真的会培养出好孩子?早有研究表明,儿童遭受暴力行为,不仅是他(她)在身体上会承受伤痛,更多的是会在他(她)的心理上留下伤疤,甚至轻微暴力也会影响儿童大脑成长。据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大学的研究发现,从来没有挨过打或极少挨打的孩子,在智力测验中的表现,要比常挨打的孩子好得多。在5岁至9岁年龄组中,常挨打者的平均成绩比不挨打的孩子低2.8分。另有研究结果显示,长期生活在体罚环境中,儿童的情商会受到负面影响,会出现说谎、 懦弱、 孤独、固执、粗暴、怪癖、焦虑不安等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体罚是害不是爱,这种心理性、实验性结论,理应得到中国家长的广泛认同。
然而,时至今天“棍棒教育”仍屡禁不止。有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3年六年间媒体报道的697例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案件中,84.79%的案件是父母施暴。笔者以为,终止“棍棒教育”,还需多方发力。一则,应着力破除传统家庭观念囹圄。各级政府要广泛开展加强保护儿童权益的思想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家长们科学教子、以德育人,走出暴力教育等思想误区,教他们学会用合法的方法教育孩子,使他们真正意识到孩子不是家庭的私有财产,孩子的基本权益受法律保护,给孩子送上尊重、平等、温馨的“权利阳光”。二则,要靠法律撑起“保护伞”。今年7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草案)》,从法律角度明确界定了家庭暴力与非家庭暴力的界限,这有助于提高孩子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地享有权利的理性思维能力。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红色足迹丨从石库门到南
图集丨习近平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
和人民在一起丨看世纪工程,润亿万民心
【央视快评】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
“中华民族的世纪创举”
第一观察丨南水北调下一步怎么调?这次会议
学习进行时丨这个字,习近平非常看重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
快报!中部农博会、湘博会获评湖南省
漳浦县畲家宗亲公司再次荣获全国打假
祭祖堂全球发布会圆满召开
苏州恒大悦珑湾 你和你的小伙伴可以
“鱼”与“熊掌”兼得 清华大学医工
听总书记讲党史故事丨只为可爱的中国
突破传统认知!“拉索”“看”到了最
习近平总书记到过的红色圣地之上海浙
《求是》杂志编辑部:红色江山永不变
时政微纪录丨水脉·命脉·国脉——总
第一观察丨天问落火,总书记这封贺电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