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疫情已经有了明显的好转,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有不少行业的运转依然处于停摆的状态。其中,本就身处寒冬的车企,处境似乎又冷了不少。疫情期间,销量下降、经营利润减少,多重重压之下,不少汽车企业开始实施调整薪酬绩效的 “自救”举措。
如果把车企的薪酬放到更长的时间线上看,如今的调整也是合情合理。中国汽车经历了近十年的高速增长,已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这背后无论是车企还是员工,都享受了高增长带来的红利。这让车企成为了高福利、双薪、高绩效的代名词。
殊不知薪酬本身就是市场绩效的直观反映。近两年汽车市场增速放缓、新能源和智能网联等前瞻探索需要大量投入,这些都让车企的薪酬调整摆上了台面。而此次疫情浙江这种矛盾无限放大。
绩效工资的浮动本是符合市场规律、保证企业正常运营的一种手段,应理性看待这一问题。
薪资浮动还需理性认识
去年,像奔驰、宝马这样的豪华品牌从就已经开始宣布通过裁员削减成本。奔驰去年11月份表示,计划裁员至少1万人,争取在2022年年底前削减人力成本14亿欧元。宝马也将大幅削减奖金、延长部分员工工作时长,争取在2022年前节省120亿欧元的成本。
相较而言,国内车企在疫情面前,显得更加温和。疫后复工伊始,上汽集团打响了车企薪资调整的第一枪,旗下上汽大通、上汽汇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等多个企业传出减少员工绩效奖金、浮动工资部分的消息。此后,各大车企也纷纷跟进。威马汽车已下发了取消年终奖的通知,而且年底13薪将延后至今年6月份发放。此外还有消息显示,包括北汽、比亚迪在内的不少车企也开始实施不同形式的薪资调整。而二手车电商的日子同样也不好过。据悉,优信二手车在疫情期间短期降薪,部分员工自3月1日起停工待岗,只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社保、公积金;瓜子二手车的母公司车好多,按照员工级别不同按50%、40%、30%的比例降低2月和3月的薪酬。
市场经济条件下,薪酬、用工调整本属用人单位的正常运作。尤其是像合资车企和大型自主品牌,其薪酬体系经过多年磨砺,早已和国外先进管理模式同步。无论是针对企业内部的个人绩效考评,还是针对行业市场情况的及时反映,车企都走在了制造业的前列。
“不能把绩效调整简单的理解为降薪。市场不好的时候给低绩效,经营好的时候双薪甚至多薪,这是符合企业发展的。”一位车企内部人士表示,外界应该正确认识这种企业行为。
客观地说,在汽车行业告别高增长时代,市场下行成为新常态的当下,汽车企业和员工已不能再“躺赢”,应当正视市场规律,以自身业绩和抗风险能力来应对眼下的市场波动。
考验企业转危为机的能力
众车企薪资调整的举措并不全然是受疫情影响。“不能说降薪,应该是考核机制的调整。”上汽大通此前发出的一份《告员工书》显示:上汽大通正在加快推进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业务前插、合伙人机制等。在这种机制下,员工都要对销量及利润负责。
而上汽大众此前也官方回应,员工收入与企业绩效相关部分有浮动是正常情况,此次调整增加了企业绩效和个人收入的正相关联,员工收入中与企业绩效相关部分,随着绩效变化同向联动。
在疫情和市场冲击的叠加下,中国车市前景的不明朗,停摆之中,也考验着车企转危为机的能力。
一方面,各大车企集团以目前市场情况为契机,进行薪酬体系及团队结构的调整,以期推动员工打破“铁饭碗”的惯性思维,构成更加灵活、有动力的团队组织。另一方面,当前形势让汽车企业在停摆的同时多出了审视自身、思考如何度过汽车行业寒冬的短暂机会。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真正能为企业减轻压力的“治本”办法,仍然是拉动消费、提升销量。在他看来,应对疫情对行业带来的冲击,厂家需要拓宽更多的消费渠道,加强与消费者的接触,让意向订单成功转换,实现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