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缺”“四升”要应对,产业链供应链需稳固
正视“近忧”,开放大省谋“远虑”
南京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前5月,我省外贸进出口总值达2.13万亿元,同比增长8.5%,较全国整体增速高0.2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13.3%。疫情之下,这样的逆势增长是如何实现的?作为开放大省的江苏,高水平对外开放面临哪些现实困难?
日前,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知名社科专家牵头、多个部门以及媒体共同参与的“新发展理念在江苏”系列调研活动正式启动,“开放发展”调研组首站走进省商务厅,邀请相关部门、企业、专家面对面解难题、出主意、探出路。
直面“双刃剑”,
必须“防患于未然”
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及部分供应链中断冲击,全球经济复苏放慢,对我省出口持续增长带来不利影响。
去年以来,受全球港口疏港节奏偏慢、集装箱周转率下降等因素影响,全球航运市场运费急剧上涨。集装箱紧缺、运费高涨加大了我省企业的出口难度。“海运集装箱物流费用暴涨,导致成本升高、出货困难。”南京LG新港新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坦言。
“出运难、进口慢”加剧了企业经营压力。一方面“订舱难、货柜缺”导致企业出口受限;另一方面,受港口航线压缩、准点率较低的影响,企业原料进口时间明显延长,部分企业为保障生产被迫改变运输线路,成本大幅增加。
去年以来,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剧烈波动,对下游产业形成价格冲击,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压力加大。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初级产品进口国,我省钢铁、造船、化工等支柱产业对铁矿砂、煤、原油等上游大宗商品的依赖度较高,受冲击的风险也更大。
短期看,缺芯、缺柜、缺工“三缺”和运费、原材料成本、能源资源价格、人民币汇率上升“四升”问题难以根除,将不可避免持续成为部分行业和企业的负担。
眼下,作为制造大省的江苏,不少关键技术和零部件还受制于人。一项对全省269家高新技术企业进口产品的调查显示,“无可替代”类产品占比高达35%,其中1至3年有望攻关突破的不到20%,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性依旧较大。
“疫情持续反复存在两面性,直面‘双刃剑’,必须‘防患于未然’。”商务部在江苏的调研座谈会上,专家分析表示,如疫情加剧导致各国收紧防御政策,可能对生产和供应链造成新的冲击,这时应想办法延续国内产能的“填补效应”;如全球疫情好转,则将带动全球产能逐步恢复,在促进需求回暖的同时,也应防范国际订单海外转移的风险。
畅通供应链,
优化结构保持高速增长
我省外贸进出口连续19年居全国第二,疫情冲击之下,该如何稳住高增速、持续优结构?
4月下旬,“中欧班列”为江苏专门开出“铁路快速通关”班列,首列快车满载50大柜100标箱的徐工挖掘机、压路机等产品,在徐州海关的监管下顺利出关,历时8天运到乌兹别克斯坦客户手中,比普通通关模式缩短2到3天时间。
“我们已与徐工等十几家对提高通关效率、节约通关成本有着迫切现实需求的重点合作企业签约。”徐州淮海国际陆港运营公司操作运营部负责人孟新宇说。通过精简境内段铁路专管手续,4月以来,共验放铁路“快速通关”货物996.77吨、货值超2700万元。南京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全省中欧班列开行866列,同比增长51.4%。
通关难,是供应链不畅的一大“卡点”。“海运费用上涨,对班列来说反而更有优势。现在的问题是运输通道拥堵,我们不少货物还堵在‘口岸’。”中江集团副总经理李有纯透露。
“打通物流堵点,缓解货物滞压难题,我省从优化监管作业模式着手,挖掘内河航运潜力、提升中欧班列运行质量,提升通关速度。”南京海关综合业务处副处长耿丽介绍,我省在17个水运口岸全面推广“船边直提”“抵港直装”试点,力保“人等货、快验放”,化解周边地区疫情缓和后转关冷链货柜集中到港压力,1至5月,关区累计开展“船边直提”1610票、“抵港直装”1490票,涉及货物超10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