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第九批援藏工作收官,新时代江苏拉萨“山海情”更浓——
1100个日夜,茉莉格桑共芬芳
从丰饶秀丽的扬子江畔,到高耸绵延的念青唐古拉山脚,江苏与拉萨,远隔3800公里漫漫旅途,相距3800米海拔落差,却因对口支援而紧紧相依。
缺氧不缺精神。1100个日日夜夜,江苏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用脚丈量每一寸土地,用心浇灌幸福之花,只为兑现来时的那句承诺——拉萨人民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拉萨发展需要什么,我们就支持什么。
转瞬间,三年援藏工作即将收官,“优等生”江苏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输血”变“造血”,
高质量援藏向“绿”行
在被誉为拉萨“后花园”的林周县,西藏首个全产业链的综合性农牧示范园区——格桑塘现代农牧业产业示范园,是4000头牦牛共同的家。
3年前,从事畜牧业近30年的示范园总经理李发抒不会想到,一度“靠天吃饭”的牦牛养殖,如今能带起一条集草牛肉奶于一体的完备产业链,牦牛的出栏时间更是从过去的七八年缩短到三年半。
惊人的变化离不开江苏援藏队伍的倾力相助。“江苏投入1.5亿元援藏资金,苏州对口援藏工作组移植运营经验,让牦牛产量、品质、效益提升,更成功辐射带动5000多名农牧民增产增收。”苏州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组长韦国岭难掩自豪。
“聚焦‘拉萨所需’,发挥‘江苏所能’。”第十批江苏援藏前方指挥部党委书记、总指挥陈静说,2019年至2022年,江苏安排援藏资金20.1亿元,其中支援拉萨市资金15.07亿元,实施援藏项目156个,一批带动效益明显的产业项目落地,受援县区城乡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来自南通的企业藏建科技,首次将装配式建筑技术带上高原,节能环保、减少浪费,补齐当地产业短板。企业所在的国家级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更是通过南京援藏干部陈志海打造的“规范化建设小组团”模式,在商务部国家级经开区考核中,从2019年的全国第129位跃升至2021年的第110位。拉萨柳梧新区,在泰州援藏干部刘军的带领下,召开“产学研创新合作大会”、获得“中国产学研促进奖”、获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均填补了西藏自治区的空白。
援藏资金精准“滴灌”、量身定制特色产业、全力打造园区标杆,无一不蕴含着江苏援藏干部人才的胆识与智慧——变单向“输血”为联手“造血”,为受援地蹚出“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避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最大程度减少产业发展对西藏脆弱生态环境的破坏。”第九批江苏援藏前方指挥部党委书记、总指挥沈海斌说,2019年以来江苏招引71个产业项目落地,实际到位资金38.45亿元,没有一个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和有安全隐患的项目。
“供氧”到“培养”,
格桑花开引“凤”来
援藏为什么?援藏干什么?援藏留什么?二次进藏、任职于拉萨江苏实验中学的周林聪脑海里始终萦绕着这3个问题。来自南通通州区金沙中学的他,第一次是被临时抽调进藏,“有很多想法没有落地就回去了,很遗憾。”去年8月再次进藏后,他便结合江苏教学经验与当地学生情况,推行“五步助学法”,极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支援一所学校、辐射一片区域,许许多多像周林聪这样的援藏教师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将“供氧”转变为“培养”,为西藏当地培养一批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如今,拉萨江苏实验中学中考成绩已5年蝉联拉萨第一。
“改变西藏面貌,根本要靠教育。在一代代援藏人的接续奋斗下,江苏在所有援藏省市中,率先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整体系、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完整类型的全覆盖,援藏教师数量位居全国援藏省市之首。”第十批江苏援藏前方指挥部党委副书记、副总指挥潘文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