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度综合考核实现争先进位的基础上,泰州首次闯入全省第一方阵。火热的追赶势头体现在发展数据上:去年,泰州GDP突破6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0.1%,增速位列全省第一;今年一季度,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势头,工业投资和工业技改投资增幅均列全省第一。
“泰州的经济基础和区位条件并不占优势,但必须要有对标一流的闯劲干劲,必须要打破‘甘居中游’的惯性思维,全面激荡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泰州市委书记朱立凡说,对标对表考核结果,泰州梳理出城市建设、对外交通、科技人才等方面存在的短板问题,将通过画好“一轴三极三城”城市建设新蓝图,深度融入长三角和全国运输“大循环”,加快构建“1234”创新体系等举措,不断提升泰州中心城市首位度、城市集聚度和产业承载能力。
过去一年,盐城紧扣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目标,聚焦产业强市奋力跑,聚力民生福祉加速跑,捧回推进高质量发展争先进位奖。“通过每月轮流在各县(市、区)召开高质量发展项目观摩推进会,搭建比拼擂台,带来一大批高质量项目落户、投产。”盐城市委书记徐缨告诉,去年,盐城全市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连跨两个千亿元台阶、达到8081亿元,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子信息、钢铁跻身千亿级产业集群,新能源发量占全社会用量的60%,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城市”。
随着新思想、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深入践行,不少地区和单位在发展中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一些短板变成了新优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
淮安组织开展高质量发展、重特大项目专项攻坚行动,综合考核进位明显,中天钢铁、台华新材料等百亿元项目招引取得历史性突破,南高齿、天鹏锂能、鹏鼎第三园区、今世缘智能陈贮中心等一批50亿元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宿迁去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31个,新开工、新竣工项目分别达368个、317个,平均每天签约1个、开工1个亿元以上项目,每周竣工6个亿元以上项目。
项目产业“双轮驱动”,让城市乘势而上实现蝶变跃升。徐州紧扣“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目标,突出产业转型升级,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速提效。连云港将“重点产业项目建设”作为核心指标纳入县区(板块)综合考核,设立“高质量发展产业投入单项奖”,去年14个列省重大项目共完成投资544.7亿元,超年度计划26.3个百分点。
坚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扬州全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着力减少碳排放,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大力发展风、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年度新增新能源发量24.62亿千瓦时,折合标煤71.9万吨。镇江打造“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目标,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持续升级、不断擦亮“镇合意”服务品牌。
考出质效提升,也考出前进方向,综合考核“首秀”中,一批国有企业表现相当亮眼。“我们将10项高质量、16项党建考核指标分解为73项目标任务,任务明确、路径清晰,一年干下来,综合考核对企业发展的牵引作用愈加突出。”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蔡任杰说,去年公司主要经济指标全线飘红,资产总额达7420亿元,对比江苏省属企业,净资产、利润总额持续保持第一,是唯一一家利润总额连续7年超百亿元的企业,也是全年唯一利润超200亿元的企业。
“助推器”点燃动力,
瞄准赛道争先创优
考核的目的是推动发展,对照“成绩单”,“老先进”们不断向上寻找更高参照系,争先进位的“新秀们”瞄准赛道你追我赶,奋力跑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连续4年稳居“第一方阵”,苏州力求每项工作都从新思想中找答案、找遵循。对标省里高质量发展考核的指标体系,置身全省乃至全国大局中考量,形成清晰战略:以“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为主题谋篇布局,重点聚焦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优势产业领域,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集群,实现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转变、苏州速度向苏州质量转变、苏州产品向苏州品牌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