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他强调,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作为“鱼米之乡”,江苏农耕历史源远流长。2013年,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入选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4年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此外,还有泰兴银杏栽培系统、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无锡阳山水蜜桃栽培系统、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宿豫丁嘴金针菜生产系统、启东沙地圩田农业系统、吴江蚕桑文化系统等8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居全国前列。
江苏,厚植新时代鱼米之乡的文化底蕴,努力让农业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鱼米之乡,
农耕文化源远流长
盛夏正是金针菜收获的季节。在宿迁市宿豫区丁嘴镇,千亩金针菜田里黄花灼灼,遍地金黄,清香满溢田间。村庄里,时不时看见某户人家搭出土灶,把金针菜蒸熟晾干。
自古以来,宿豫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壤条件优越,金针菜栽培历史悠久。万历年间,《宿迁县志》土产志蔬菜类中已有它的种植记载,还作为贡品沿古运河北上南下。代代沿种至今,当地农民始终采用“八米一席,一米一行”“株距八寸”等传统的种植技艺,传承、延续这一农耕文化。
传统的耕种方式外,这里迄今仍使用老器具和世代相传的加工技艺。把采收后的金针菜装进楋条筐,放进湿秸秆笼,盖上手工蒸笼,置于土灶慢慢烧。“这样方便控制温度,保质保色保口感。”莫庄村大乌嘴金针菜蒸馏加工厂指导技师马凤英指着正在蒸制的金针菜说,老做法都是先人传下来的智慧。
宿豫丁嘴金针菜生产系统延续至今,当地已形成以丁嘴地区金针菜为主的优质产业链,年产鲜菜600余万斤,加工干菜100万斤,加工业在当地迅速发展起来。镇上多个家庭农场结成合作社联盟,通过网店把销售市场从周边扩展到全国。宿豫区大乌嘴金针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张明说,目前合作社种植金针菜约3000余亩,年销售超130万元。
同样被水孕育的,还有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高邮湖是全国第六、江苏第三大的淡水湖泊,也是我国重要湿地生态系统之一。几千年来,当地农民凭借勤劳智慧,摸索创造了水陆交融、和谐共生的农业生产方式,鱼鸭蟹稻等优质农产品家喻户晓,长期享誉。北宋著名词人秦少游就曾以高邮醉蟹馈赠师友苏东坡,苏轼则以从扬州市面上购来的咸鸭蛋回赠,并作诗赞美咸鸭蛋“凫卵(咸鸭蛋)累累何足道,飣餖盘餐亦时欲”。当代文学家汪曾祺笔下的咸鸭蛋,更是唤醒过无数人记忆中的端午味道。
如今,高邮湖湿地农业系统延续着独特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优势,凭借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和较高经济价值的湿地利用系统,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业文化成果典范。2017年,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长江流域是我国农耕文明起源地和农耕文化重要传承地,江苏农耕得益于跨越南北、滨江临海的地理优势和四季分明的优越气候,拥有丰沃的水土资源和丰富的物种资源,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发达的农业经济和农耕文明。”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孟德富认为,江苏先民因地制宜创造的稻作、圩田、桑基鱼塘、茶果间作等耕作系统,对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两汉文化、吴越文化的兴盛产生过深刻影响,在我国的农耕文化发展史上拥有一席之地。在发达农耕文化的孕育滋养下,江苏一直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和四大茶叶主产区之一,“鱼米之乡”“天下粮仓”历史荣光到今天依然闪耀。
在保护中传承,
续写美丽乡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