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联网为龙头,无锡积极“提质提标强产业”,布局构建以物联网为核心的“3+5+X”数字产业体系,引进华虹、海力士、中环等一批超百亿元重特大项目,智能传感产业成为全国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
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端发力,苏州加快同程、企查查、瓜子二手车、曹操出行等一批新经济企业发展,同时鼓励沙钢、盛虹等制造业领军企业分离软件、信息等业务……今年苏州新增的10家上市公司中,8家为数字经济的创新型企业。
当前,徐州积极申报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探索建立淮海经济区大数据交易中心。同时, 推动中国矿大与华为强强合作,打造国家级5G+智慧采矿行业应用先导区、创新示范区以及5G+智慧矿山离岸赋能中心。
打通产学研堵点,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相融
抓住机遇期,乘势而上,全面释放数字经济潜能,江苏仍有短板待突破。
“我省数字经济发展存在‘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问题。”业内人士认为,我省相关“卡脖子”技术仍待突破,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发展指数有待提升,还需进一步打通产学研堵点,高效率、高质量地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相融合。
打通产学研堵点,需要技术方、应用方同向发力。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装备智能化控制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妍分享了一个“十年磨一剑”的数字技术成果转化案例:早在2012年,技术团队着眼江苏省船舶海工行业痛点难点,与地方企业深入合作,针对船用螺旋桨叶片数字化智能化测量—加工技术进行研究,陆续得到省产学研合作项目、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立项支持。去年,相关核心技术完成多轮更新迭代,在省产研院积极推动下,完成从基础理论研究、核心技术开发到科研成果就地转移转化,船用螺旋桨叶片从在线测量、到机器人在位加工,实现了全过程的数字化,彻底代替人工磨抛,显著提升表面加工质量一致性。
“能够真正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数字技术’,绝对不是‘速成’的。”郑妍长期从事数字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她认为,化解“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短板问题,需要高校、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加强协同,建设综合测试验证环境,尤其要加强产业共性解决方案的供给,在此过程中基础性、原理性研究,以及工程应用研究缺一不可。
抢占数字经济高地,聚焦前沿性、原创性科学问题,当前我省积极引导高校对接数字经济发展,开展协同创新。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计划培育布局数字经济相关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7个,省级财政每年给予4000万元的经费支持。
省社会科学院共同富裕研究中心主任何雨建议,江苏应针对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各种痛点堵点,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既要善做“加法”,适时出台务实、管用的针对性政策;更要敢做“减法”,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 让企业家、科研团队放开手脚、心无旁骛谋创新。( 王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