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金子,就到绿杨城郭来发光;是英雄,就到‘好地方’扬州一显身手!”
5月7日召开的市委人才工作会议,解读了扬州“人才新政15条”及其实施细则,举行了“绿扬金凤”人才金融卡和扬州“人才码”发布仪式,以一系列真诚揽才新政新措,向天下英才发出英雄帖,用最大的诚意邀请八方英才汇聚扬州,共同谱写“强富美高”新扬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01“追梦来扬 州到爱才”品牌效应持续放大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紧紧围绕服务全市改革发展大局,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坚持把人才作为强市之基、发展之要、活力之源,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快构筑区域人才高地,积极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努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这些年来,人才发展与扬州各项事业发展同频共振,一支支梯次合理、素质优良、具有一定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在推动‘好地方’扬州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加快集结、建功立业。”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出台“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建立人才工作“一把手”项目、领导联系服务专家等多项制度,健全完善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单位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人才品牌特色不断彰显。
连续12年实施“绿扬金凤计划”,在全省首创科技镇长团“团+组”“三长联动”等“四项制度”,创新构建“院室区园”乡土人才培育阵地,科技镇长团与劳模创新工作室“团室共建”模式在全省推广,累计自主申报入选国家级人才38人、省“双创”人才(团队)433人(个)、省“333工程”985人次、省“三带”乡土人才421人,“追梦来扬·州到爱才”的人才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人才集聚效应逐步增强。
2010年以来,市县两级财政投入累计7.7亿元,吸引91位院士来扬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合作,资助创新创业人才项目863个,累计实现开票销售970亿元、税收29.1亿元,平均每1元财政投入能创造3.78元税收。人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升级打造人才政策3.0体系,发放“绿扬英才卡”428张,建成全省首个“人才公园”,持续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配套功能,“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由全国第44位上升至第39位。
02揽才新政策新举措样样都是“增强版”
迈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各类人才的引领和支撑,扬州对人才的渴求前所未有。为进一步放大“追梦来扬·‘州’到爱才”品牌效应,吸引高精尖人才来扬创业兴业,我市持续发布“人才新政”“人才码”等有分量的硬核新政策新举措,引起与会者强烈共鸣。
今年初,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提升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加强“产业科创名城”人才支撑的15条举措》(简称“人才新政15条”)。昨天的会上解读了“人才新政15条”及实施细则。“首批8部配套实施细则,是在‘人才新政15条’框架和标准下,一次有精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政策实践,也是聚焦高校毕业生来扬回扬、技能人才引进培养、教育人才引进和创新创业人才扶持的务实举措,具有扩面、提标、优化3个鲜明特征。”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
扩面
扩大政策享受范围,从应届毕业生扩大至35周岁以下新引进全日制高校毕业生;扩大学历层次和技能等级,新增全日制大专毕业生(高级工)享受租房补贴,新增全日制本科毕业生(技师)享受购房补贴。
提标
提升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租房补贴,本科租房补贴标准在全省具有一定比较优势;提升全日制博士、硕士购房补贴标准(翻番);新增全日制本科购房补贴,高校范围全省最广、补贴标准全省靠前。